7.《清鉴》 印鸾章撰,全书16卷,沿袭传统纲鉴体例,分纲、目两种,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叙述自清太祖开国(1583)至宣统退位(1911)共300余年的清代兴衰史迹。
此外,还有徐世昌的《大清畿辅列女传》、张尔田的《史微》、孙德谦的《太史公书义法》、屠寄的《蒙兀儿史记》等。这些旧史的史观、体例都比较守旧,这类著作一时大量问世,适应了当时鼓噪复古的政治气氛,是复古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但不可否认,这些著作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成果,搜集和增补历史资料,考证和纠正前人错误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妨说,旧史的大量问世,是封建旧史学的回光返照。
第二节 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发展
20世纪初崛起的资产阶级新史学,在民国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它在继续批判封建史学、探讨史学方法论、建设史学理论体系及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并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它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关系是既有对立又有联合,在展开对封建主义旧史学的斗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同盟军,但其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立的,两者的方法也有区别,因而在史论上常有冲突。随着形势发展,资产阶级史学队伍发生了分化,一部分资产阶级右翼成为拥蒋反共的御用文人,挑起了长达10年(1927—1937)的社会史问题大论战,并最终充当了蒋家王朝的殉葬者;一部分爱国学者,通过斗争和学习,逐渐熟悉并接受唯物史观,开始实现向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转化;一部分正直的资产阶级学者专心致志于史学研究,继续辛勤开拓和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