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中国古代一般把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两类。所谓外感病,是指外界邪气侵入体内导致的急性病症,多表现为发热症状,其病因以“伤寒”为主,故又称“伤寒”;所谓杂病,则指外感病之外的其他内伤病症,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多种疾病。对于这两类疾病,中国古代许多医家都作过不同程度的探讨,并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是,直到东汉以前,一直没有人对此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提出能适合于各科疾病治疗的指导性原则。这项工作,是由东汉末年中国著名的医学大师张仲景所完成的。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正是这样一部能指导各中医学科发展的集大成的理论著作。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生活年代约在2世纪中叶至3世纪初。据《名医录》记载,他曾做过长沙太守,故被人称为“张长沙。”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张仲景曾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其著述的缘由作过一定的叙述。在他所处的东汉末年,由于封建中央政府的腐败无能,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社会动乱,战火频仍,经济凋敝,疫病流行,人民伤亡不计其数。仅以张仲景一家为例,其家族原有二百余人,自建安元年(196年)之后,不到十年时间就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百分之七十死于伤寒。在这样的时代,人们除了需要政治上的安定与经济的恢复之外,也迫切需要提高对疾病的防治水平。然而,当时的士大夫大多是利禄之徒,忙于攀附权贵,追名逐利,而不肯用心医学;一帮庸医们则安于“各承家技,终始顺旧”,不肯认真钻研医术,马虎从事,贻害民众。百姓的疾苦,家族的灾难,以及当时的医界现状,这些都促使张仲景精研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努力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医药学成果,并力求创新。在刻苦钻研古代医典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广泛吸取民间有益的医学经验,张仲景完成了他的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