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最终以快乐的基调结束与孩子的谈话——近因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篇文章描述了一个人的性格,只不过上半部分描述的是这个人内向的一面,而下半部分描述的则是他外向的一面。然后,洛钦斯开始进行分组实验。他要求第一组先读文章的上半部分,然后要他们描述这个人的性格,接着他再让他们读文章的下半部分,最后问他们对这个人的总体印象。而对第二组,他则要求他们先读文章的下半部分,描述此人的性格之后,再读文章的上半部分,最后同样是问他们对这个人的总体印象。
实验结束后,洛钦斯将结果收集上来,发现第一组的人认为文章里描述的人是外向性格,而第二组的人则认为那人是内向性格。在这两组实验中,洛钦斯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如果人们对某一事物已经形成了某种印象,那么新出现的具有对立意义的刺激就会将这种印象反转过来,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对立的印象。社会心理学将这样的现象称之为“近因效应”。
心理学上这个“近因效应”的“近因”,就是指的“个体最近所获得的信息”,也就是上面故事中人们最后阅读的那一部分文字。而所谓“近因效应”,则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次性接受了很多刺激时,在他头脑中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总体印象的形成,新近获得的信息所带来的影响,往往要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从故事中来看,就是人们对文章中人的总体印象,总是他们最后阅读的那一部分文字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