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推荐,这么低的分倒让我怀疑这些人有没有看过影片. 曾志伟这次不再只是以往那样胡闹了,司徒卓汉确实是有些才智,这次的剧本兼顾无厘头的同时糅合了大量黑色元素,设想大胆,成效疯狂,整体散发着浓厚的R级趣味. 喜剧方面幽默十足,新闻发布会那里也太牛了,毫不避讳地调戏了嘉禾和新艺城的头牌艺人,劫机那段也是好玩到爆. 个人尤其喜好这种极偏的风格化作品,而末尾就更是有意将影片的疯狂推尽极致,不仅精神病院长本身就是患者,主人公也由原本的装疯直接被逼成真疯,更嘲讽的是,主人公能当上警察是因为警务处为响应国际伤残日决定聘请伤残人士,末尾则又是警务处为响应国际精神病年而决定聘请精神病人(这也是男主离开精神病院的原因). 因而全片疯狂到末尾,只剩几分悲凉意. 这让我想起银河映像的《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明明一样癫狂,评价却一样不高与《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相同,反应了贫富阶级的差异和对立,揭露了底层社会的绝望和无奈;但是与《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不同的是,片子里的富人家庭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即使是对于父亲基泽身体异味的吐槽也是在情理之中,而且在危急时刻优先保护妻儿离开现场本也无可厚非. 片中有几处剧情经不起推敲,略显牵强,比如为什么为了躲债会甘愿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数年,前管家有正当职业,收入应该也不低,两个人一起努力工作还债总好过这种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精明如主角一家的人为什么会冒着被发现揭穿的风险给前管家开门,正常的逻辑不是叫她改天再来吗;另外由于暴雨,主角一家的房子被淹了,浑身臭烘烘连件干净衣服都没有为什么还非得出席小儿子的生日聚会,父亲司机和母亲管家无法拒绝,老师们总可以以有事为由谢绝吧. 感觉导演为了使最后的戏剧冲突达到极致而强制事件发生. 在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有着复杂的排斥和融合外国人历史的德国城市,和蔼可亲的教师迪特·巴赫曼帮助他的学生们体会家的感觉. 这些学生年龄在12到14岁之间,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有些人还没有完全掌握德语. 在退休之前,教师希望激发这些未来公民对不同工作领域、主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 该片的摄影师Reinhold Vorschneider在学生时代就结识了迪特·巴赫曼,后来导演玛利亚·施佩特在Reinhold Vorschneider的介绍下也结识了巴赫曼,当时的巴赫曼还是一位艺术家,后来巴赫曼搬去了施塔特阿伦多夫. 施塔特阿伦多夫是德国黑森州的一座小城,在这座小城里和周边几乎什么都没有. 在二战期间,施塔特阿伦多夫被纳粹选做军火工厂基地,主要是出于交通的考虑,二战期间因为劳工聚集,施塔特阿伦多夫有大约一万七千多住户,隔壁的集中营里还有一千犹太人. 由于战后的废墟需要修缮,因而当地开始引进劳工,所以从20世纪三十年代起,移民潮就在当地开始了;另一方面,战时也需要很多劳动力,加大生产军备物资. 因而,在施塔特阿伦多夫可以看到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移民. 由于导演玛利亚·施佩特认识巴赫曼,她也常常去拜访施塔特阿伦多夫,并且去了巴赫曼执教的学校. 到达学校后,她发现学校里学生的多样性非常惊人,能非常好地反应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地方和移民的历史,于是决定在学校中拍摄一部电影. 一开始,她并不打算拍摄一部纪录片,而是打算和学校里两个十五岁的学生拍一部关于初恋的故事,但这个项目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无疾而终. 在筹备这个没有拍出来的故事时,她在学校中呆了大概一两年的时间,和巴赫曼执教班级的学生,乃至学校中的每个人都相当熟悉. 之后,她便改变拍摄方向做纪录片,拍摄时,她一直把焦点放在巴赫曼的学生身上,整个拍摄素材的时间大概从2017年1月到6月结束. 原始拍摄素材大概有200多个小时,她又花费了三年多时间进行剪辑,剪出来的第一个版本,超过20多个小时;接着,她剪出了一个8小时的版本,并开始确定了影片最终大概的雏形;后来,她又剪出了一个5小时的版本,最终达到成片的3个多小时. 由于剪辑的周期过于漫长,前期拿到的资金早就被她用完,之后她只能花自己的钱做影片的后期工作. 制片人玛利亚·施佩特执行制片人 Brigit Mulders导演玛利亚·施佩特编剧玛利亚·施佩特、Reinhold Vorschneider剪辑玛利亚·施佩特摄影Reinhold Vorschneider声音设计Adrian Baumeister、尼克拉斯·卡默滕斯音响 Oliver Göbel制作公司Madonnen Film(德国)主创团队参考资料来源:时间奖方奖项获奖方结果2021年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最佳影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入围主竞赛单元-银熊奖评审团奖获奖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火鸟大奖最佳纪录片获奖2022年《纽约时报》2022年度十佳电影《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入选国家/地区上映日期、细节德国2021年3月5日(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国香港2021年4月5日(香港国际电影节)中国香港2021年4月11日(香港国际电影节)德国2021年6月17日(柏林国际电影节)德国2021年6月18日(柏林国际电影节)德国2021年6月20日(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国2021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剧照(5张)《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是一部简单真诚、充满着人性之光的电影,有效而精准的剪辑使得整个叙事的构建并不显得过分冗长,因而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可浸入的“时间性”,抒情有度且不陷幼稚煽情,也许它稍有些过于齐整和“漂亮”,但又在客观性上完成了一次有效的平衡. 它尤以适合那些假以理想主义之期许,实则好知骛远的空谈者和轻浮“拷问者”,巴赫曼先生为他们句句不离口的类似于“你能为这个时代做什么?/这个时代令你不适吗?”式样的问题提供了一个也许最基础但却最有效的回答:不要做这个时代的“十三幺”. (澎湃新闻评).
《角色》:时间逆转,高智商谍战
7/10. &...
《人生最棒的礼物》:漫威宇宙的新英雄群体
前几天看我的冠军男友的时候就在想,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
《角色》:沙漠星球上的权力游戏
作为阿巴斯的舔狗,对这个片子的预期有点高,但仍然被它抓到了....
《束胸》:终局之战,英雄谢幕
现在不讲道理的喜剧片太少了,虽然很多喜剧片很好笑,也拍的很好...
《诗人》:阶级冲突,黑色幽默
男主的问题一个是他那明显会引人反感的高高在上的态度;另一个是...
《看他们如何逃之夭夭》:极速狂飙,家族情深
五十年代初,民营电影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虽然在观众中获得了好口...
《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漫威宇宙的新英雄群体
“熬不成捞饭熬成粥,谈不成恋爱交朋友”。作为一个老家地域划分属于陕南,地理位置挨着关中的陕西人,我们那的方言与影片里里面...
《白噪音》:终局之战,英雄谢幕
看这电影期间哭了四五遍!一包纸巾都下去了!——在如普鲁斯特面...
《铁血战士:狩猎》:家族的终极对决
#资料馆#抢了三次票终于大银幕得见,虽然有明显胶片缺漏,剧情稍跳但不影响理解,观影气氛超欢乐。一对儿冒牌“高富帅”ד白...
《内特拉姆》:多元宇宙的蜘蛛侠集结
被犁得干干净净的庭前碎石,二进的殿宅,象征着身份的屏风…这些...
《断金》:潘多拉星球的全新冒险
印度电影再次把一个我们过去几乎闻所未闻的神经障碍症以及一个对...
《人生最棒的礼物》:史诗级巨兽对决
欣喜,重造“一种武侠”. ...
《角色》:詹姆斯·邦德的终极任务
6/10. &...
《束胸》:穿越时空的正义之战
出差在外地,晚上闲的无聊想随便看部电影打发时间,看到青蛇二字...
《看他们如何逃之夭夭》:高空对决,英雄归来
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就是在呼啸山庄里,那个时候...
《诗人》:皇后乐队,音乐传奇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不能说是一部标准的烂片,但又绝不...
《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阶级冲突,黑色幽默
上周见了侯孝贤,心里的敬仰之情喷薄而出,回来闷头又刷了一遍这部。画风散淡、清丽,背后却透着一股对逝去时光与错过机会的耿耿...
《白噪音》:詹姆斯·邦德的最终章
不同于一般悬疑片总是通过精心设计在结尾解开一个明确的答案,这...
《铁血战士:狩猎》:种族隔离,友情之旅
与其说是老年的布莱森与年轻时的好友心血来潮想要再次徒步旅行见识美国,不如说是年老时的他们在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以...
《内特拉姆》:极速狂飙,家族情深
影片最后巧巧究竟是被李卫杀害了,还是登上了去她心心念念的广州...